遷台歷史讀書室 《她不住在竹籬笆》
2023.03.14

 

《她不住在竹籬笆》

 

江志如,一位不平凡的外省女性,在她身上看到的不是印象中的眷村太太形象,而是一位千金小姐,從上海流徙到臺灣落腳客家庄,在異地為生存而奮鬥的經歷。

 

出身於浙江的一個富貴米商之家,江志如原本看似美好的生活,父母卻因治療胃疾吸食鴉片成癮,家道中落的她為了補貼家用,中學一畢業就進入上海的舞廳成為舞女。幸好,舞廳工作讓江志如認識了自己未來的丈夫,一位富有的商人。中學畢業的她寫了一手好字令對方十分欣賞,不僅能協助他打理事業,在交際場合也有面子,但這樣琴瑟和鳴的美滿生活,卻因緊接而來的八年抗戰與國共內戰徹底變了調。眼見戰火與通貨膨脹日益嚴重,丈夫決定變賣上海的工廠與設備,委託人在台灣的弟弟協助在台重啟事業。不料在臺灣的資產因為弟弟不諳生意之道而大多蝕本,無奈之下只好將手上剩下的資金移轉到香港,帶著全家先由上海避居香港,再輾轉遷徙臺灣。

 

落腳新竹客家庄後,丈夫聽從朋友建議經營起養豬場嘗試東山再起,卻因缺乏畜牧經營專業最後賠本收場。不過緊鄰客家庄的陸軍基地,讓他敏銳的生意頭腦立刻捕捉到一絲商機:大批年輕軍人在休假時必定需要一些休閒娛樂。因此,他們向基地軍官與鄉公所提議由自己在基地周邊開設電影院,假日可供基地包場播映電影犒勞阿兵哥們。有了如此穩定的客源與收入,戲院生意蒸蒸日上。可惜到了民國四十年代中期至五十年代,軍方開始在各地軍營、眷村等修建中山室、中山堂,提供軍人們電影、桌球、撞球等免費的娛樂活動,戲院客源逐漸流失,最後黯然熄燈。

 

經過幾次經營生意的失敗,丈夫決定前往朋友經營的當鋪工作,但收入大不如前,江志如必須要工作貼補家用。靠著在經營戲院與鄰里間習得的客語能力,她進入子女就讀的國中擔任廚工,後來經介紹開始在桃園的紡織廠擔任女工宿舍的舍監,由於紡織廠女工多來自當地客家社群,江志如的客語溝通能力成功拉近她與宿舍女工們的距離。

 

當時的紡織廠女工大多是十五六歲就進入工廠,同樣中學一畢業就開始賺錢養家的江志如看著這些女孩,就像看到當年的自己,特別能對她們的心境感同身受。已經成為母親的她,對這些女孩們的管理就像嚴父慈母一般,雖然嚴格要求女孩們的生活紀律,卻也無微不至地關懷她們的心情與感受,這些都讓她的管理能力深受好評。逐漸,江志如不僅升上主管職位,收入也成為家中支柱,轉而讓丈夫協助管理家中的收支,運用自己的生意頭腦進行投資置產。形成了當時社會少見的「男主內、女主外」現象,全家人的生活條件也日益改善。

往往我們都聽過本省女性嫁給外省軍人成為眷村太太,但江志如既不住在眷村,也不是通過婚姻進行族群融合,而是從居住的社群、工作的環境產生交流。作者帶我們看到這位成功融入臺灣在地社會的外省女性身影,不同於眷村高度同質的環境,新竹的客家庄教會了她如何用客語溝通,也讓她們這一家來自上海的「純外省人」,在竹籬笆外深切地與當地客家族群交流往來,「職業女性」的這層身份,也讓她更近一步融入不同的生活場景。人是流動的,文化也是流動的,江志如在竹籬笆外的生活讓她的能動性少了一層藩籬,向我們講述了一段不同於常見的外省與本省文化交流故事。

 

 

不同於眷村高度同質的環境,新竹的客家庄教會了她如何用客語溝通,也讓她們這一家來自上海的「純外省人」,在竹籬笆外深切地與當地客家族群交流往來,「職業女性」的這層身份,也讓她更近一步融入不同的生活場景。人是流動的,文化也是流動的,江志如在竹籬笆外的生活讓她的能動性少了一層藩籬,向我們講述了一段不同於常見的外省與本省文化交流故事。

 

相關下載
【千年營造 敦煌之美線上展-抽獎活動~】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 文物徵集
    威京總部集團 BES中華工程 中國石油化學 京華山一 京華城 喜滿客影城
    京華城中城      

     

  •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