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活動緣起

        有形文化資產(大陸地區稱為「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研究及發展課題在兩岸文化交流議題中具有重要地位,允稱兩岸文化交流及中華文化弘揚事業中的核心篇章,舉足輕重。由於歷史原因、重大事件、地緣關係及歷經長期各自發展等諸多緣故,兩岸在有形文化資產的相關課題上各具特點、各有千秋;當然,同時也各自面臨著有同有異的挑戰。在兩岸關係逐漸改善、兩岸文化交流日益蓬勃之際,如何透過專業交流與互動,建構兩岸相關領域之心得分享、意見交換、問題思索與專業合作是極為重要且極具意義的課題。準此,從民國97年底起,在有心人的積極穿梭與奔走下,克服種種困難,兩岸搭起了長期的、接續於兩岸實施的有形文化資產論壇。這是兩岸恢復往來廿多年後,在此領域的首個專業平臺,彌足珍貴。

        首屆論壇以「南系古建藝術保護」為題在臺北辦理,當時的文建會主任委員黃碧端女士與大陸訪問團長、中華文物交流協會會長單霽翔先生(即大陸「國家文物局」局長)並首度同臺出席開幕式及致詞,一時蔚為佳話;第二屆論壇則以「閩系紅磚建築保護」為題,於民國99年底在泉州舉行。兩次論壇成果均引起廣泛注意,後續的關注度及詢問度均甚高,顯見有形文化資產的保護課題,已逐漸為兩岸各界所重視。

        面對頻仍天災與各種人為的挑戰,有形文化資產的保護工作,情勢實越來越為嚴峻。董事長沈慶京對此議題非常關心,因此大力支持相關活動。邀請兩岸相關行政管理、學者專家針對古蹟、古物、聚落、遺址等之保存技術、防災風險措施、政策比較等,從各自實務經驗出發,提出經驗及交流,期望能在良性互動中,為有形文化資產保護工作發揮相互借鑑、觀摩、學習的效果,並由此展開後續交流與合作的契機,以為兩岸有形文化資產的保存工作做出具體貢獻,實意義非凡而任重道遠。

        本會從事兩岸文化交流已廿四年,其中兩岸有形文化資產相關課題向為本會致力的核心工作之一。早在民國82年,本會即首度組織「長江三峽文化資產維護考察團」,與兩岸學者專家探索三峽大壩建設後對文化資產保護工作的影響與因應之道,影響深遠;之後則長期進行兩岸文化資產維護的交流與社教工作,與兩岸主要文保機構、院校與各級行政主管機關合作,進行諸如文保資源考察、博物館事業發展、文博展覽等。而以學術對話形式而言,本會長期辦理座談、研討會及論壇,深獲兩岸各界的重視。如民國95年的「臺灣博物館專業人士赴晉訪問座談活動」、民國97年的「大陸文博專業訪問團」及首屆「海峽兩岸南系古建藝術學術研討會」,以及民國99年的「兩岸文化論壇」等。

        按兩岸交流實務,人員交往是一切深度互動與合作的開始;學術對話則聚焦於所設定領域,梳理、歸納對話的核心意見。這些所得不僅是交流的具體成果,其中透過雙方思想激盪所顯示的種種線索,對於後續如何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更是重要的參考依據,重要性不言可喻。